教育主管部门已要求高校采取行动,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中帮助学生就业。此前官方曾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超过1000万。
作为中国教育部发起的专项行动的一部分,各地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党委书记、校(院)长在内的高层领导被要求亲自走访用人单位,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相关通知指出,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原则上”要拜访不少于100家用人单位。
教育部近日还在一场发布会上宣布,升级后建成的“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汇集了380余万个岗位信息。这个平台还提供其他学生就业服务,包括在线招聘会、直播指导课等。
教育部门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76万。在竞争激励的劳动力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压力也持续推动“考研热”。
此外,本月初由工信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一项通知也宣布,将分两阶段开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推动中小企业人才结构优化的活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克明副教授告诉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始于今日,几乎每年都有媒体讨论‘最难就业季’,而今年它再被提及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吴博士表示:“这一主动战略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外延式扩张’,而是注重‘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偶然性因素也使形势愈加复杂。
他补充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使大学生供过于求,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他也指出,评价高校扩招得失的指标并不只是就业,还包括其他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16岁至24岁青年人2月的失业率为15.3%。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向媒体表示:“与历史相比,总体来看大学生失业率还处于较高水平。”
“如今拥有学位的中国年轻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处境比没有学位的群体更好。”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助理教授伊万·莱特(Ewan Wright)接受泰晤士高等教育的采访称:“然而,通常是那些毕业于顶尖院校、学习热门专业……且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的学生受益最多。”
“但遗憾的是,来自非顶尖高校的第一代大学生、以及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往往是那些被排除在竞争之外的弱势群体。”莱特博士表示:“这些学生是高校和雇主需要提供更多支持的人,因为他们代表着潜力或尚未被充分开发的人才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