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在各地校园成功防疫的同时,越来越多学生与学者开始关注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
通过与全国多个地区学生的沟通,记者发现即使是在没有新冠病例的低风险地区,许多高校仍要求学生只有获得许可才能离开校园,而有些高校的学生只能在周末外出。
一位在河北上学的同学表示,其所在大学直到6月底考完试放假前都“根本没有解封”,尽管河北自2月初以来没有报告过任何新的新冠确诊病例。
这位同学告诉记者:“部分导员学院的假还很难请,而且必须7点以前回去,否则就要做核酸。”
这位同学表示很多同学一年时间根本没有出去过,而本人也只因为生病请假出去去过两次医院。“这事真的很折磨学生,不仅被封在学校里,还封得非常憋屈。”
另一位在山西上学的同学表示他们的封校持续了一个学期,学生只能在周六日自由出入,并说这是一种“形式主义”。
“疫苗都打完了,都算不上灾区,还是封,有很多本地的学校去年就解封了。”他告诉记者:“学生心理辅导?没听说过。不影响某些人的利益就行。”
与此同时,已有不少学术研究开始关注长期性严格防疫限制的影响。上个月发表的一项针对上海和南京超过1000 名学生的研究发现,在校园“半封闭环境”下,73.4%的同学出现精力下降、83.1%的同学出现“自我感缺失”的消极情绪表达。
另一项抽取长沙12所大学500多名学生的调查表明,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在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调查得分更低。
去年秋天曾有报道关注长时间封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当时受访学生表示,他们被要求待在校园内,每天必须定位签到。许多学生通过微博表达了对多所高校封校措施仅针对学生群体而不一视同仁的愤怒。
在此之后6个多月过去了,一些高校仍未解除限制。自5月下旬以来,广东许多高校因重新出现的本土确诊病例而启动封校手段。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心理学副教授Wendy Li一直在对封锁前、封锁期间和封锁后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纵向研究。她说:“对那些在封锁期间待在校园内的学生来说,孤立、缺乏家人支持、有限的生活和锻炼空间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由她合著的研究发现,在调查第三阶段(即封锁结束后),被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这可能是“求新、文化因素和灵活教学安排”的综合结果。这个发现可以为学生在几个月的封锁后如何恢复提供思路。
她说:“我相信,即使在长期封锁之后,这些因素仍可能产生同样的影响。”